何为武道3
第(3/15)节
向下沉肩坠肘,并随对方的抚动而随动化解。若被托人的肩肘稍浮,则会感到根不稳而势背。化解对方来劲的关键在于以两肩作为活的支点,两肘尖找腰眼走圈,两腰眼配合两肘开合抽换,使两肘两肩没有死点僵劲,即可检验是否做到了沉肩坠肘。
六、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凸凹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比如出拳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曲,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较容易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的概念就是节节贯串,强调在动作中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前后照应,突出手、眼、身、步的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处处都动,一处静处处都静。这里有几个细节需留意。
一是贯串与整体的关系如“十要”所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比如后坐向前按推,习练者容易机械地一节一节向前伸展,这反而失之贯串,失之劲整。应在脚未发力之前,掌上着力点已暗入对方之骨,一经身形动展,对方已被发出。
二是势与劲的关系仍举上例,由后坐向前弓步,后腿膝关节部应主动向后绷起而产生向前之蹬力,称之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若无此动作,腿部就无力,只是形似地向前位移;同理,前进之中,若肘关节不同时沉展,腰部不同时后顶,仍然达不到姿势与劲力的统一贯串,放人不远不脆,这叫虚架子。
三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行拳架中,一处动,周身骨节处处俱动,特别应注意脚部与手部。比如手掌,前推时手心要微开,五指要微扬,掌骨要微涨,如呼出之状,使气贯五指,劲满掌缘;反之,虚守时则掌心微吸、手掌微合。无论是开是合,均以自然为度。脚下也如此,弓步时后腿脚掌与脚跟要互碾,虚步时前脚跟或脚掌总要落实入地三分。如此脚手配合,才能较好地达到上下相随、劲势匹配、通身贯串的协调一体效果。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讲的是意识与动作的统一。“内”主神,神即意识;“外”主体,体即身体动作。“内外相合”是心意身形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包括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在动作中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肩要与胯对齐、肘要与膝对齐、手要与足对齐,而是指它们在劲、势上的相合呼应,做到劲势合四方、周身得劲即可
第(3/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