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3)节
稍稍震惊。从地形图看,这个院子比我以为的要大一倍。
老黄头立刻给了解释,早年政策不严时,奶奶将隔壁的院子买下来,说是等爸妈老得打不了工时分出去住。后来爸妈出了事儿,政策又规定旬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奶奶索性将两家相邻的院墙拆除,合并成一个院子。这一下,宅基地面积占了几乎两百平方米,远远超过政策规定的上限。好在这个院子不占耕地,而且中间有个几乎一米高差的土坡,就算村里要回去也只会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都是乡里乡亲,村领导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因为奶奶想多分些责任田,所以我的户口一直在旬村没有迁出去。现在省了很多手续,我只用签个字,这么大的院子就成我一个人的了。当然,土地仍然是村里的,好在农村有福利。我可以不花钱得到地皮的使用权,还能长期占有。而且,土地上的房子、树木、菜园等等实打实是我的财产。我可以将这些卖出,村里会非常愿意出一笔钱得到这块地和宅子。
奶奶的责任田仍然在承包期内,所以我还有七八亩的耕地。原本没有这么大,只不过旬村想种地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少,很多人都选择到城里或镇子落户,得到一笔政府补偿自愿退出农村土地。这些土地被村子收回,再分配到愿意种地的人家。爷爷和奶奶一辈子都在农村,从未离开,年龄越大分到的土地反而越多。后来,他们把地承包给任叔,什么都不操心,只收租金。虽然每年也就千把块钱,但交够电费、气费和话费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账单绰绰有余。
爷爷奶奶一辈子节省,粮食、蔬菜全是自己种自己吃,只有需要水果或肉之类的食品,她才会去镇子购买。如今,奶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后院坡地的温室大棚。
这个温室大棚还是拜爷爷所赐,据奶奶说,爷爷对土地有种近乎疯狂的痴迷,除了自家的责任田,还早早将屋后的荒地平整出来,种蔬菜和水果。这块地因为地势比较高,春秋雨水多时,还会有一条溪流路过,所以五年前旬村改为规模化种植时没有被整合起来。
三年前一个大学的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到旬村建设'科技小院',想找几块地种草莓。任凭教授讲得如何天花乱坠,村民一听要自己投钱,而且还是实验种植,种不顺利损失自己担,都不愿意接这活儿,只有奶奶爽快答应下来。教授大喜,不仅将屋后开荒的田地扩大到三亩,而且还在上面搭了温室大棚。
奶奶种草莓发了一笔财,之后因为种的人多了,赚钱越来越难。听了农学院教授的意见,她决定改种天麻。这种药非常名贵,但也超级难种,即使价钱高种的人也不是很多。村支书说起来精神头十足,我心里却暗暗打鼓,如今奶奶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呢?
“你奶奶还专门嘱咐了两件事。一是她的骨灰安置,她不要墓地、不要立碑,而是希望能将骨灰埋在松林山的山顶,和她老头儿在一起。”
“当然,”我一口应承下来,奶奶希望和爷爷长相厮守,这是最自然而然的事儿。无论爷爷奶奶是否出于为家里省钱的目的,但对于他们俩来说,无疑带着一点前卫的浪漫。
“此外,”老赵继续说道:“院子里的这处砖瓦房需要永久保留,仅供黄铁铭居住使用。”
老赵拿
第(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