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0
第(1/4)节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美]格里格,津巴多分节阅读_20 病原学(etiology)是指引发或促成心理和医学问题的形成的因素。
(1)生物学取向
生物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常常研究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以及基因影响。
(2)心理学取向
强调心理学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起因性作用。
心理动力学模型:许多心理障碍,纯粹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早期童年经历既塑造了正常的行为,也塑造了不正常的行为。
行为通常由人们意识不到的那些驱力和愿望所驱动。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在无意识冲突和观念中。这些精神冲突的大部分是由于本我那种非理性的寻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人的内化的社会限制的争斗所造成的。自我通常是这场争斗的仲裁者;但是它执行此功能的能力可能由于童年期的异常发展而被削弱。个体尝试用诸如压抑和否认等防御机制,逃避由于动机冲突引起的痛苦和焦虑。防御可以被过度使用,以致歪曲现实或导致个人挫败的行为。而个体可能把大量的精神能量用于防御焦虑和冲突,以至于所剩的能量过少,而无法提供个体一个有效率和满意的生活。
行为主义模型: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与通过同样的方式获得的——即学习和强化。
心理障碍的症状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依赖经典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以了解那些可能导致不适应行为的过程。
认知模型:心理障碍的起源不是总能从客观现实的刺激情境、强化和外显的反应中发现,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何感知或思考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别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问题是对现实情境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以及不良的问题解决。
社会文化模型:某种特定类型的行为引起个人的适应问题的界限部分取决于这种行为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如何被看待。
精神疾病被看做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诊断(sychologicaldiagnosis)是通过把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归类到公认的确认系统中去,而对异常行为做出标记。
1、分类的目的
一种效用最大的分类系统应当具有以下三种益处:
通用的简略语言
病原学的理解
治疗计划
2、ds-iv-tr
在美国,最广为接受的分类模式ds-iv-tr。
ds-v-tr强调症状模式以及病理的描述。ds-iv-tr采用了不同的维度,或称为轴来描述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
主要的临床障碍大部分包括在i轴。i轴还包括出智力迟滞外的所有童年期出现的障碍。轴2罗列了智力迟滞和人格障碍,这些问题可与轴i的障碍伴随发生。3轴加入了一般医学状况的信息。轴4评定可能可以解释病人应激反应或他们应激时的应对资源的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轴5临床工作者对于个体的功能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
第(1/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