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武道1
第(3/15)节
因为平等故无上无下)正等(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平等)正觉矣!故可曰:
入修罗道,得修罗力,能杀而不杀,见性自在;
体无量心,发无量愿,常照而忘照,无内无外。
任何一门武术,皆是由外练入内,由粗糙而达细致。外是内的根基,没有外的基础苦练,是绝对练不到也无法体会到内的精髓。以下即对武术的各项外在表现,从基础事项,到练功禁忌,以至锻鍊的原理做一介绍。
一、论基础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家功夫所著重的是实体的肌肉、体骼的锻练,而外形锻练的基础则在於形体姿势的正确。中国武术相当强调姿势的正确,而为一切拳法套路的基础,如下盘马步的扎实,上身的涵胸、拔背、沉肩、垂肘,这些姿势的成因皆是在实战的考验下所累积产生,而在现代则可自人体工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
一、下盘基础
人体的动作系透过骨骼的支撑与肌肉的拉牵而达成。当欲保持某一姿势时,即由肌肉之紧张而生收缩力以与由外所施加之力(如重力)取得平衡,这些平衡的基本条件在於骨骼需固定於一定范围之内,故立姿时,数个可动关节重迭(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其相互之间的重心会排成垂直线,而关节回转轴若处於此垂线上时,其重心最为稳定。
处於平常立姿时,因各关节轴均在重心线上,肌肉的收缩力只需具有足以防止重心线前后方向的摇晃即可。而此种机制又靠内耳迷路(平衡感之感官)来不断回馈修正(eedbak)来维持立姿的平衡。这种状况下虽最为省力,但在受到外力推或拉时,容易因反应时间的迟滞,造成重心的偏移来不及修正而倒下。是以,有人即提出:在立姿时即利用肌肉来站立,肌肉不只是修正重心,而是直接用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如此则不管何时有突发的外力影响,身体都能即时去承受。此外,一般立姿有重心过高而容易倾倒的缺点,在换用较低的姿势、较开阔的“底盘”,可降低重心,并增加有效的反应时间。
人体之肌力虽是肌肉收缩力量,但也是与关节角度相互合成的作用力。以手举哑铃为例:当前臂与上臂之角度为30度与150度时,可能已动用了手臂最大的肌力,当它成90度时,可能只动用手臂最大肌力的75%,因此吾人可说90度时是肌肉收缩力量与关节角度最佳的配合。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为何各家武术都强调马步,且南拳尤其著重四平大马(两大腿及两小臂与地面平行)。
下盘的练法有许多,如:四平大马、金鸡独立的吊脚椿、弓箭步、麒麟步、等,由於本文旨在对练功原理做探讨,在练法上此处不做介绍。
二、涵胸
涵胸是胸部略为内涵之称,乃系由锁骨前之胸大肌往内收缩而完成之姿势。涵胸可使两肩由原外张而使后背肩胛骨明显凸出之状态,变为一片平坦(两肩胛骨与脊椎骨成一平面),在往后倒下或撞击物体时,可使压力平均分布,不会集中在凸出点而造成凸出点附近组织受伤。
涵胸最重要的意义在於内脏的运动。盖呼吸动作系由横膈膜上下移动改变肺腔肺泡压力而达成。在一般的扩胸呼状态下,外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方拉起,胸部因此而扩张,将空气
第(3/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