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乌台诗案后千古绝唱
第(2/3)节
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日:‘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
苏轼知悉后,恐逃不过劫,马上就找了家人,更是和王闰之交代了一些后事,苏家人当时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中——“老幼几怖死”,情急之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悉取烧之”。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皇甫遵到湖州之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需出见之。”苏轼方才出之。祖无颇连忙提示:“衣服,衣服。”苏轼说:“既有罪,不可穿朝服。”祖无颇提醒道:“未知罪名,仍当以朝服相见,否则更是给人以罪名”。于是苏轼又复才穿上官衣官靴,面见钦差皇甫遵。
此时,太守官衙上空突然一团无形气流出现,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余某人就恰巧看到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一见下面处于浪峰之巅的苏轼,我就好是一阵郁闷,怎么又是劳苦命,一来就是忒伤神!
但见苏轼出得门来说话:“苏轼自来疏于口舌笔墨,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苏公,不至于此!”皇甫遵淡然地安慰着苏轼。然后命士兵打开公文一看,是份普通公文,不过是说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
一听此事,大家自是明了个中事由,想来也是这个知州太守冲撞了皇上,于是乎太守官衙的那些人尽皆吓得手足无措,尽皆避之如瘟神,无不躲藏。
皇甫遵虽然如斯安慰着苏轼,但却毕竟还是御史台的人,更是奉了皇帝之命不得怠误,乃实打实地按照官府流程办事,把苏轼脚镣手铐带了,又用大囚车囚了苏轼一路北上皇都而去。
一行人押着苏轼,其中途经扬州江面以及当初太湖时,苏轼怕他的案子会牵连诸好多朋友三番五次想跳水自杀。
皇甫遵也是拿他没法,如果苏轼就此死了,自己也不好交差,于是就一番好言相劝晓之厉害,言之其若就此而亡,自己倒是一了百了,但家人以及苏辙又会麻烦加身,于是也只有静待等死。
但苏轼那会知道自己这一等死,却又应了古人的“路到桥头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的说法。
一行人一路紧赶路,苏轼自被逮捕后二十日,就于八月十八日送进了京都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苏轼被正式提讯。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
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里所写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居心用意,苏轼拖到二十四日,才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当时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
神宗大怒,于是问李定可曾用刑。
李定答道:苏轼名高当时,辞能惑众
第(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