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守拙书院
第(2/3)节
或许在大周朝里守拙书院还不算特别有名,但在芷川只要问起书院,大家都会将守拙书院的位置指给你看,遇上热心的甚至会为你带路。不为别的,只因在这穷乡僻壤唯有守拙书院给他们带来自豪与荣誉感。
“你们是来找大先生的吗?还是找二先生?三先生也不错,上回我听他讲政论特别精彩,我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被问路的老太太精神头极好,非要领着何乐他们去找书院。一路上老太太还絮絮叨叨说得没完,全是书院的趣事。
何乐也不插话,只是微笑的听着。当然他也没说,他既不是来找大先生,也不是来找二先生,更不是来找三先生。而是来找一个在书院里打杂的人,一个不是先生的杂役,一个在书院呆了六年的年轻人。
在这个十八岁就该远行,去参加州府试,然后去都城参加大考的时代。芷川守拙书院却有位少年宁可留在书院打杂,而且一待就是六年之久。若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偏偏他年仅十五岁时便写出
惊觉世间梦里,
一昔还倾江河。
苦亦何干日月,
聚亦有来星辰。
泪溋时年岁岁,
君顾之期朝朝。
可谓时年一诗成名,在大周朝中广为传颂。当时很多文人雅士都在等着这位少年十八岁后步入仕途,可谁知他却选择留在书院打杂,还是持续六年杂役生涯。从一名明日之星,渐渐沦落为普通杂役。
至少近两年已没人再对他有所期待,包括在书院里,那些新来的学子们更是不会注意到一名杂役。可偏偏栗源先生就记得他,还让何乐在此时节挤出时间来找他,在何乐看来还真是格外的好奇。
能入得栗源法眼的人不多,当年那么多人来投奔他,最后能留下的也只有几位铁血汉子。可见栗源不是阿猫阿狗都会要,而是得达到一定层次才能被他赏识。
在书院门口何乐辞谢过老太太,这才踏入书院大门。守拙书院是不关门的书院,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入书院旁听,但不得惊扰到学子学习。
步入书院后,就能看到一排排类似凉棚的教舍。二十几位先生分别领着二三十学子在讲义着,或摇头晃脑,或闭目低吟,风格各异却也一派道骨仙风的意境。守拙书院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每处凉棚外都会有几名或几十名闲人在旁听,也有认真的会记着笔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整个书院中弥漫,置身其中也会不自觉的想学。
何乐很是大感意外,虽然大周朝重文轻武久矣,但如此强烈的读书氛围却不常见。哪怕临安城中的太学院,也不及此地十之一二。且不说他们学的如何,单单如此认真的模样,就足以令人赞叹。
“明义者,立万物一体也;亲民者,达万物一体也……”随意走到一处凉棚外,就听到里面的先生在说君之道。这里坐着十几名年龄偏大的学子,一个个正襟危坐,眼光中显露出坚定的表情。
何乐注意到他们特别之处,这才多看几眼。那讲义的先生约有五十多上下,黑白相间的胡须梳理得极讲究,虽只穿着粗布麻衣,却体态风雅,自有一股非凡气质在其身。
“君臣,夫妻,亲友,乃至自然万物,莫不以情为念,以达吾之一体为仁!”那位先生随意说着,却似有意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