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第(2/2)节
是王家的地盘,只要王家稍加引导,打开市场简直轻而易举。
李元逢最后还是回到了军营,临走还交给他一个从没有出过门的李元逵。毕竟是武将家的孩子,先到军营里练两年再说。
兄弟们都出去了,只有孟清平从成了亲就没一点要出门的打算,不过人家对师父那话说的也真好听:“兄弟们都出去了,家里也不能没有一个晚辈在跟前,我就不出去了,就在家守着您和我叔过日子。”
于是孟清平就接了大伯之前的角色,在李家村外那大片的土地上盖了一个书院,就起名琅州书院。
到琅州书院读书那真的一点门槛也没有,年龄不限,男女不限,这些都不算出格的,毕竟这些年打仗有很多人都耽搁了,晚入学也不算事,战乱刚结束,对女子的束缚也没那么多。
可是他这下一条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那就是束脩不限!那岂不是没有钱的人家只要送孩子过来,不用交束脩也能上学?
如果说一开始百姓们还不太敢相信,等到琅州书院的告示贴的到处都是的时候,他们才真的相信去书院读书真的是束脩自愿,只要是他确实家里困难,不但不收束脩而且住宿还是免费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还会免费提供一年的一天两餐。
当然这些不拿束脩的学子和那些拿着束脩的弟子,在住宿上还有饮食上面绝对不同,可在学业上,只用成绩说话。
孟清平的琅州书院一下子就火了,有钱的人家冲着人脉来的,毕竟书院可是李家的弟子办的,哪怕让院长记住自己也算是成功了一半。
没钱的人家就更愿意来琅州书院上学,有很多都是十几岁过来,想着只上一年认识了字就出去找事干,怎么也比不认识字的人挣的多。
很多有心的人家就想着等孩子挣了钱,再回来补上这一年的束脩。
有很多人都担心孟清平亏的受不了,不说他办的书院其实并不赔钱,哪怕赔他也是能承受的,毕竟打仗是来钱最快的事,更何况在他参加的所有战争中,就没有一次失败过。
不说别的,就眷州给的战争赔偿,孟清平分到的就够书院赔上几十年的了。
--第160页-新
第(2/2)节